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0篇
  免费   323篇
  国内免费   127篇
电工技术   16篇
综合类   160篇
化学工业   1746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43篇
建筑科学   145篇
矿业工程   30篇
能源动力   118篇
轻工业   727篇
水利工程   37篇
石油天然气   648篇
武器工业   12篇
无线电   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26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14篇
自动化技术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45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A simple N‐heterocyclic carbene (NHC) derived from 1‐methyl‐3‐ethylimidazolium tetrafluoroborate was found to be an efficient ligand for a range of copper‐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aromatic ethers and thioethers.

  相似文献   

52.
53.
费托合成(FTS)对天然气、煤炭和生物质向清洁运输燃料和增值化学品的转化至关重要。传统上,用于FTS的负载型铁催化剂主要是以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为载体。然而,金属与载体的相互作用阻碍了活性相碳化铁的形成,使得催化剂活性较低。本文通过乙二胺四乙酸(EDTA)络合浸渍制备了Fe/Al2O3催化剂,通过带正电荷的羟基(OH2+)与[Fe(EDTA)]-配合物阴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来提高氧化铝载体上铁物种的分散度。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BET)、原位红外(In-situ IR)等手段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添加EDTA有助于增强Fe的抗烧结性。在煅烧络合浸渍制备样品的过程中,EDTA可以分解为具有还原性质的有机小分子,将催化剂中的铁物种还原为Fe2+,有利于催化剂的还原;更多活性中心增强了催化剂对CO的吸附量。原位红外实验表明,EDTA辅助制备的催化剂更容易富集活性物种,从而提高CO的转化率。调节体系中碱金属钠的含量改善了烃内产物分布。在较低的氢碳比(H2/CO=1/1)下,EDTA络合制备的Fe-Na/Al2O3催化剂显示出高的CO转化率(88.5%)以及最大的C2~C4=和C5~C11选择性,总选择性达71.2%。  相似文献   
54.
以海绵铂为原料合成出[Pt(NH36]Cl4络合物,采用热重分析(TG)、扫描电镜-能谱(SEM-ED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质谱(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确定了[Pt(NH36]Cl4的结构组成;以H2PtCl6、Pt(NH34Cl2和[Pt(NH36]Cl4为前驱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Pt/Beta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氨程序升温脱附(NH3-TPD)、氢氧滴定(H2-O2)、透射电镜(TEM)、氢气程序升温脱附(H2-TPD)等表征了Pt/Beta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并考察了Pt/Beta催化剂的多环芳烃选择性开环性能。结果表明,[Pt(NH36]Cl4络合物具有更高的“抗自还原”能力,可从前驱体结构上降低铂氨前驱体受热分解时的自还原现象。前驱体结构对铂纳米颗粒的几何尺寸及分布有较大影响,一方面络合物的价态显著影响前驱体与分子筛间的静电作用,进而影响铂纳米颗粒的落位与尺寸;另一方面络合物的空间结构影响前驱体在分子筛微孔中的分布,影响铂纳米颗粒的Ostwald熟化速率。前驱体结构可调变Pt/Beta催化剂的双功能匹配关系,显著影响Pt/Beta催化剂转化甲基萘的活性、稳定性,采用[Pt(NH36]Cl4前驱体制备的Pt/Beta催化剂具有更优的活性及长周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设计、合成吲哚席夫碱类衍生物并研究其抗HIV-1活性。以3-吲哚甲醛衍生物为原料,在碱催化下与芳香胺发生缩合反应合成吲哚席夫碱类化合物,并采用通过 MTT 法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在MT-4 细胞内的抗 HIV-1病毒株的活性。 合成了32个吲哚席夫碱类衍生物,其结构均通过1H NMR和MS加以确证。初步的生物活性结果测试表明,所合成的吲哚席夫碱类化合物对HIV-1均有优秀的抑制活性,并具有广谱的抗HIV-1活性。其中化合物31 (EC50 = 0.06 mol/L)展现出了最强的抗HIV-1活性,与阳性药物地拉韦啶 (DLV, EC50 = 0.57 mol/L)相当;同时,化合物31具有非常低的毒性,选择指数 (SI)高达2500,明显高于地拉韦啶 (DLV, SI = 1272.9)和依法韦仑 (EFV, SI = 321)。将吲哚和席夫碱两个药效团,能够得到高效、低毒的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为今后发展新型的HIV-1抑制剂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6.
马秀菊  徐艺  许秋焕  王苗苗 《轮胎工业》2022,42(1):0058-0060
建立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填充油中多环芳烃湾区氢(HBay)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称样量为0.1 g、处理方式为样品经硅胶柱纯化后用氘代氯仿溶解的条件下,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法进行测定,并按给定公式计算得到HBay含量,该方法的测试结果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相似文献   
57.
Isolated aromatic interactions in designed octapeptide β‐hairpin scaffolds display a near‐universal T‐shaped face‐to‐edge geometry in all positional permutations, with the exception of aryl‐Trp interactions. The heterogeneous asymmetric indole ring of Trp competes for a “shielding” face geometry, which lowers the scaffold stability in FtE aryl‐Trp pairs. Assessment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aryl pairs (in the absence of solvent‐driven interactions) to the overall β‐hairpin structure reveals the superiority of Trp‐Phe and Trp‐Tyr contributions over the well‐established scaffold stabilization by Trp‐Trp.  相似文献   
58.
针对高性能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现有制备方法单体合成困难、聚合工艺复杂及纺丝难度大等问题,采用高温热处理方法制备PBO. 合成4,6-二异丙氧基-1,3-二氨基苯作为单体,将其与对苯二甲酰氯缩聚制得PBO前驱体-异丙氧基官能化聚芳酰胺;该前驱体通过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纤维薄膜,并在350 ℃与氩气气氛等条件下,通过热处理成功实现了前驱体主链的分子内环化、制得目标PBO,制备出的PBO具有高达562 ℃的热降解温度。该方法摆脱了对传统易氧化4,6-二氨基-间苯二酚单体的依赖,显著降低了聚合和成型难度,丰富了PBO的制备方法学。  相似文献   
59.
A series of organo phosphorus flame retardants (FRs) based on aromatic phosphate and cyclic phosphate were synthesized in an attempt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FR for polycarbonate. Their successful synthesis was confirmed by FT‐IR and 1 H and 31P NMR. Their thermal stability and flame retarding efficiency as a single‐component additive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FR, resorcinol bis(diphenyl phosphate). The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aromatic phosphate synthesized in this study, phloroglucinol diphenyl phosphate (PDP), shows a higher thermal degradation temperature and better flame retardancy even though it has a lower P content than cyclic phosphate‐based FRs. The flame retarding efficiency was evaluated by the UL‐94 test method. The V‐0 rating was achieved at a PDP loading of 2 wt% in polycarbonate in the presence of an anti‐dripping agent (1 wt%), which is better than that of resorcinol bis(diphenyl phosphate) and cyclic phosphate‐based FRs. The high thermal stability and P–OH generation tendency is responsible for the better flame‐retarding performance of PDP. The degradation path of PDP is also discussed.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